今天是:

课程建设

课程建设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课程建设 >> 正文

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

发布日期:2013-05-06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数学建模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多种建模多样的,建模的目的不同、分析的方法不同、采用的数学工具不同,所得模型的类型也不同,我们不能指望归纳出若干条准则,适用于一切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。下面所谓基本方法不是针对具体问题而是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讲的。

一、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

一般来说,建模方法大体上可分为机理分析和测试分析两种。机理分析是根据对客观事物特性的认识,找出反应内部机理的数量规律,建立的模型常有明确的物理或现实意义。前面几个示例都是用的机理分析。测试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看作一个“黑箱”系统(意思是它的内部机理看不清楚),通过对系统输入、输出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分析,按照一定的准则找出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。

面对一个实际问题用哪一种方法建模,主要取决于人们对研究对象的了解程度和建模目的。如果掌握了一些内部机理的知识,模型也要求具有反映内在特征的物理意义,建模就应以机理分析为主。而如果对象的内部规律基本上不清楚,模型也不需要反映内部特性(例如仅用于对输出作预报),那么就可以用测试分析。对于许多实际问题还常常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建模,即用机理分析建立模型的结构,用测试分析确定模型的参数。机理分析当然要针对具体问题来做,不可能有统一的方法,因而主要是通过实例研究来学习。测试分析有一套完整的数学方法,统计回归模型是其中的一小部分。以动态系统为主的测试分析称系统辨识,是一门专门学科。

二、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

建模要经过哪些步骤并没有一定的模式,通常与问题性质、建模目的等有关。下面介绍的是机理分析方法建模的一般过程,如图所示。

(一)模型准备

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,明确建模目的,搜集必要的信息如现象、数据等,尽量弄清对象的主要特征,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“问题”,由此初步确定用哪一类模型。情况明才能方法对。在模型准备阶段要深入调查研究,虚心向实际工作者请教,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。

(二)模型假设

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,抓住问题的本质,忽略次要因素,作出必要的、合理的简化假设。对于建模的成败这是非常重要和困难的一部=步。假设得不合理或太简单。会导致错误的或无用的模型;假设作得过分详细,试图把复杂对象的众多因素都考虑进去,会使你很难或无法继续下一步的工作。常常在合理与简化之间作出恰当的折中。通常,作假设的依据,一是出于对问题内在规律的认识,二是来自对现象、数据的分析,以及二者的综合。想象力、洞察力、判断力以及经验,在模型假设中起着重要作用。

(三)模型构成

根据所作的假设,用数学的语言、符号描述对象的内在规律,建立包含常量、变量等的数学模型,如优化模型、微分方程模型、差分方程模型、图的模型等。这里除了需要一些相关学科的专门知识外,还常常需要较为广阔地应用数学方面的知识。要善于发挥想象力,注意使用类比法,分析对象与熟悉的其他对象的共性,借用已有的模型。建模时还应遵循的一个原则是:尽量采用简单的数学工具,因为你的模型总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,而不是只供少数专家欣赏。

(四)模型求解

可以采用解方程、画图形、优化方法、数值计算、统计分析等各种数学方法,特别是数学软件和计算机技术。

(五)模型分析

对求解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,如结果的误差分析、统计分析、模型对数据的灵敏性分析、对假设的强健性分析等。

(六)模型检验

把求解和分析结果翻译回到实际问题,与实际的现象、数据比较,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。如果结果与实际不符,问题常常出在模型假设上,应该修改、补充假设,重新建模,如上图中的虚线所示。这一步对于模型是否真的有用非常关键,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。有些模型要经过几次反复,不断完善,真到检验结果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满意。

(七)模型应用

应用的方式与问题性质、建模目的及最终的结果有关。

应当指出,并不是所有问题的建模都要经过这些步骤,有时各步骤之间的界限也不那么分明,建模时不要拘泥于形式上的按部就班。